多措并举稳供热!央企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
摘要:随着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多措能源保供也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并举从11月开始,稳供国家能源集团、热央三峡集团、企打国家电投等多家央企便“火力全开”,源保密集部署稳产保供,供攻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坚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刘昱汝 北京报道 随着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稳供能源保供也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热央 事实上,企打从11月开始,源保国家能源集团、供攻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多家央企便“火力全开”,密集部署稳产保供,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暖季央企加大能源供应力度,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同时,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央企稳定供热有利于保障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能源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央企做好迎峰度冬 国务院国资委11月16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专题会中强调,督促指导中央企业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带头做好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 “包括加大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采购和储备,优化能源运输和分配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使得人民在冬季能够享受到充足的暖气供应,不会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北京市博圣律师事务所白小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当前,能源央企正坚守在保供一线,坚决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守护万家“烟火气”。 比如中国海油各单位进一步落实冬季保供工作,其深圳分公司深入落实冬季保供工作要求,目前正以“1天1船油”的高频次及每天超23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8座移动式钻井平台、超60艘各类船舶开足马力,全海域开发井、调整井和增产措施作业点创历史同期之最。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储气库群作为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主力调峰储气库之一,成立保供专班,提前做好储气库注采调峰各项工作,确保天然气保供工作按表运行,实现“有令即采”。截至11月底,储气库群日产量为2500万立方米。 “今年11月,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发电量首次超过5.5亿千瓦时,创单月发电量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江苏大丰毛竹沙海上风电场11月发电量达9884万千瓦时,创并网后历史新高。”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持续优化精益运维水平,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力争打好年度“收官战”。 据了解,入冬以来,面对冬季燃料需求大、煤炭库存要求高的现状,中国华电福建区域统筹各电厂煤炭采购计划,保障电煤采购资金需求,全力以赴确保煤电机组电力能源兜底保供作用的发挥。截至11月底,公司所属四家煤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22亿千瓦时。 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 在推动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非此消彼长,而需要共同发力进而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 对于提升传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在王鹏看来,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输电、输油、输气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能源运输和配送能力;创新能源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合理规划能源储备规模和结构,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各中央企业要完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动调峰电源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保暖保供系统。 今年11月,北京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拓展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0%;到2030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全市供热面积的比重达到15%。 “支持新能源供热发展,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多能耦合供热系统,有利于改变单一燃气供热的热源结构,推动供热系统重构,更好地保障城市供热安全。”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发展新能源,可有效改善能源结构,并随着新能源供热技术进步和市场完善,新能源供热能力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提出,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将大力发展地热、再生水等新能源供热作为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供热面积累计达到1.06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燃气约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对于未来能源发展,王鹏向本报记者建议,加大新能源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供热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广新能源供热技术在新基建等场景的应用,拓宽新能源供热市场;建立健全能源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新能源供热产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借鉴国外新能源供热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注重多元化、清洁化、安全可靠和经济可行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推动新能源供热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白小勇向本报记者进一步补充道。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7月份市场情景阐收及8月份走势判断
- 特慢陈说:产天重启白班斲丧!煤价惨遭血洗
- 山西焦煤:2023年回母净利润67.71亿元 同比降降37.03%
- 煤价涨患上有面猛 前期有企稳可能
- 刘峰:“单碳”目的下要细确去世谙“煤冰牢靠区间”
- 提供减,港存删,煤价呢?
- 铁辰智能携新品小大吨位新能源无人驾驶宽体矿用车初次明相第18届鄂我多斯煤专会
- 五一假期临远,心岸能源煤市场隐现节前效应
- 停产煤矿又有新删,中煤称“进心煤对于国内煤冰抵偿熏染感动将进一步削强” ,供需关连短时候易修正
- 亚洲天域需供总体上降,国内能源煤价钱延绝上止趋向
- 此轮煤价能涨到多少钱?
- 新散能源:一季度公司仄均煤量4475卡/克 删减484卡/克
- 竞拍激情趋强,商业商减速出货!
- 煤价有面跌不动 上涨止情甚么光阴启动?
- 【专家看市】 煤市趋好能延绝多暂?
- 心岸煤价告辞800 即将登上新台阶
- 交割堕进供需萎缩顺境 前期市场反对于力度较强
- 节后各天煤价匹里劈头猛涨,5月煤市已经隐现回热迹象
- 流标、提价,煤价真的挺住不住了?不要慌看浑素量!
- 此轮煤价能涨到多少?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前两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快讯
- 1月15日起广深港高铁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段恢复运营,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快讯
- 2月制造业PMI升至10年新高,地产基建加速回暖
- 出远门的人多了!一季度铁路客运同比增长66%,货运屡创新高|“经济复苏”调研行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会增不会减
- 制造业非制造业双回暖!1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快讯
- 北京通报四家碳核查机构报告被退回,碳数据核查“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环保利剑
- 直击北京年后招聘现场:线下招聘火爆,宣传单都不够用了
-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全部公开,整改进度达60%|快讯
- 3月制造业PMI环比下降0.7%,仍保持扩张态势|快讯
- 商务部调研2万家广交会参展企业:外需下降、订单不足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快讯
- 以技术破局!高新技术成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必经之路
- 住建部定调2023楼市:“预售制”未一刀切取消,防“金蝉脱壳”,投机炒房仍将严控
- 猪价低迷为何龙头猪企却加速出栏?未来猪价要靠消费支持
- 涉及光伏、风电!传统能源巨头中国能建发力新能源,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0亿元
- 三一集团周福贵:三年之内绿氢会比传统化石能源更有成本优势|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可抵扣个税!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增加至7项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需要倍加努力
- 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快讯
-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快讯
- 消费回暖!3月同比增长10.6%|快讯
- 年后各地“抢人大战”正酣,多地大手笔包机包车跨省招工
- “一带一路”十年硕果累累,多方呼吁加强数字化合作|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鼓励煤炭供应企业积极响应化肥生产企业需求,发改委力促春耕化肥保供稳价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八个字概括中国经济前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 去年央企实现营收39.4万亿元,今年发展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
- “发1度亏1度”价格倒挂!央企煤电企业不惜成本,去年累计发电5.1万亿千瓦时
- 发改委拟在吉林、内蒙古多地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西部产业转移为何选在这五市?
- “跨年霾”再现!环境部突击检查河南两地,6家企业超标排放、数据造假遭通报|环保利剑
- 央企投资开门红:前两月完成投资超3500亿元,下一步重点投向哪些领域?
- 消费回暖竞争加剧,饮料赛道行业巨头创新谋变
- 看病更方便了!河北取消参保人员到京津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 50天超百万人次出入境,广深港高铁加开跨境列车12.5对|快讯
- 3%!2022年GDP出炉,其中四季度增长2.9%|快讯
- 2022年税务部门组织税费收入31.7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制造业受益最明显|快讯
- 完全脱离中国几乎不可能!全球供应链新格局:跨国企业打出“中国+1”战略|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四周年,澳门如何发出亚洲科创最强音?
- 来自漠河的60吨冻肉到广州了!铁路货运发力高标准运输体系
- 调查!新希望超12亿元资产减值计提为哪般?公司回应“有助于公司轻装上阵”|财务异动透视镜
- 一季度税费收入达79721亿元,全年减轻税费将超1.8万亿元
- 猪价回暖,个股集体上涨!“二师兄”的春天回来了?
- 京津冀一体化又有新进展!看病“一卡通行”,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 高于预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快讯
- 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重回民政部|聚焦2023全国两会
- 央企重组又来大动作!中国中化全资子公司注入上市公司,涉及万亿元资产
- 生态环境部:2022年办理两会建议提案1294件, “双碳”连续两年成最受关注议题|快讯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相比GDP老百姓更在乎身边具体事
- 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铁路春运正式收官|快讯
- “三孩”可领18000元!沈阳开始发放育儿津贴,除了“发钱”还能如何鼓励生育?
- 扩内需成效初显!前两月投资消费回暖明显|快讯
- 开年建设起跑!北京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多位于发展新区,总投资超420亿元
- 又见“抢票大战”!直击疫情三年后的首个春运:没什么能挡住回家的脚步
- 2月PMI52.6%,制造业景气继续回暖|快讯
- 进出口一季度开门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16.8%!外贸企业“出征”广交会
-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5.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快讯
- 最新消息!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快讯
- 一个月三次聚焦风电能源建设,西部将迎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下一步将瞄准哪些地区?
- 产量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后,大豆收购价高开低走,后市如何?
-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今年上海国企改革这么干!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将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聚焦202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